
在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盗墓小说中口碑最好的配资平台,主人公们无论上山还是入地,总是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危险,展现出非凡的能力。他们掌握了失传已久的“分金定穴”之术,能在各种险境中自如穿梭,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。然而,如果让他们去寻找三国名将司马懿的墓,那可就得费一番功夫了。
在三国时期,曹操、刘备、诸葛亮的墓早已被找到,但作为一代“奸雄”的司马懿的墓,却一直没有任何踪迹。我们知道司马懿的墓位于河南省的首阳山,但具体的墓道入口至今无法确认。这与他临终时立下的遗嘱密切相关。
司马懿在遗嘱中明确表示:“不坟不树,不设明器,后终者不得合葬。”意思就是死后不能为自己立墓碑,也不能使用陪葬品,更不能和家族成员合葬。《宋书》中还提到,晋宣帝曾命令所有子孙和官员不得拜谒陵墓,司马懿甚至连让后代为自己扫墓的权利都不允许。
展开剩余77%在古代,国家大事主要是战争与祭祀,战争保障了国家的稳定,祭祀则维护了家族的延续和传统。因此,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,定期为祖先扫墓是确保政权稳定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司马懿的遗嘱看似简朴,甚至显得他极为清廉,但其背后的深意却更加复杂。
司马懿的遗嘱与两件事紧密相关,且这些与他的心机和谋略密切相连。首先,司马懿曾辅佐魏国三代皇帝,在“托孤之臣”的身份下,处理了许多军国政事。他心思深沉,老谋深算,智勇双全,且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展现了非凡的才智。但司马懿的野心并不仅限于此,长期受到曹家压制的他,早已忍无可忍。
终于,在公元249年的高陵之变中,司马懿爆发了。他的“受害者”是魏国的少帝曹芳和族叔曹爽。曹芳起初对司马懿心存疑虑,甚至派人去“探望”病中的司马懿,然而,司马懿凭借其出色的演技成功瞒过了曹芳,使其卸下了戒备,认为司马懿即将死去,完全忘记了曹操当年对曹丕的警告,防范着司马懿。
然而,公元249年,曹芳带着曹爽去曹叡的陵墓祭祀,司马懿趁机发起政变,带兵攻入洛阳,迅速控制了朝廷,甚至得到了郭太后的支持。曹芳得知消息后,惊慌失措,而曹爽也暴露了他的致命弱点——优柔寡断和贪生怕死。司马懿巧妙地利用这一弱点,许诺曹爽保住皇室地位,诱使他带着曹芳投降。最终,曹芳与曹爽回到洛阳,接受了司马懿的弹劾。
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司马懿发动了恐怖的政治屠杀。他为曹爽编织了罪名,实施“斩草除根”的策略,将曹爽家族彻底铲除。这一事件令司马懿决定在遗嘱中采取非常手段,防止自己的后代重蹈曹芳覆辙,导致被人背后捅刀。因此,他的遗嘱中明确禁止后代为其立墓,连扫墓的权利也没有留给他们。
司马懿的心机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手腕上,还在于他早早预见了自己死后的情况。在平定孟达叛乱时,他宽容了一些低级叛徒,但从辽东之战起,司马懿变得更加果断和无情,屠杀了大批士族,甚至将数千名辽东士族斩杀。对太尉王凌的叛乱,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处决了王凌,并把其首级示众,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,不敢对他有所反抗。
司马懿的手段也在“高陵之变”后显现出来,虽然他表面上宣布罢免曹爽及其亲信的官职,允许他们回乡,但背地里却在策划彻底清除曹家势力。他以“离间两宫、意图叛逆”的罪名,诛杀了曹爽家族的三族,并将与曹爽亲近的官员一个个杀害,甚至连曹爽家族的女性也未能幸免。最终,约有5000人丧命于司马懿的刀下,连累了无数无辜家庭。
司马懿通过这种严厉的手段建立了对权力的绝对控制,也为自己树立了无数敌人。正因为如此,司马懿在死后选择不立墓碑,不让任何人来祭奠,完全是为了避免死后遭到报复,保持自己死后也能继续保有影响力。这种心思深远、决绝果断的个性,正是他能够成为一代枭雄的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